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2013/2/5

才說要保持日記,結果昨天就因為寫plan又跳過一天。

為了迎向不被工作影響,每日都要有進度(whatever是日記或是運動或是膽經什麼的)的挑戰,本來也是活力十足的早早下班,到家附近時甚至連家庭鹹粥都還開著呢,於是買了新推出的金針花排骨湯跟幾項炸物,感覺既滿足了口感又不沉重,吃完稍稍休息一下即可一路衝向終點。

結果卻是,後頸開始整個不明原因的緊起來,身體有說不出的黏滯感,像瀕臨某種疾病爆發前的不祥信號在體內發難,我幾幾乎想放棄所有光明的計畫跳上床睡覺了事。

是因為食物嗎?那間家庭鹹粥是一家人一起操持的,爸爸負責炸物,媽媽負責鹹粥,女兒負責找錢算帳,而哥哥比較少見到,或許是在唸大學不常在家。新開張的店家總是有動作流程不順暢,手腳不俐落的問題,但他們起碼有基本分工安排,而且丟球接球間可以感覺到家人感情親密,而我就是為了這些稍縱即逝的片段,總覺得該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這競爭激烈的小吃區活下來。

而且東西是真的有差異化,口味也不錯。但難道是他們的食物讓我的身體迅速的萎靡嗎?又有什麼食材調味料的,可以讓一個人瞬間的狀態反轉,生理心理皆不濟?

但我是有意志力的人,我還是拿出了電腦,甚至還幫忙找/買了愚蠢的馬兒鏡子鑰匙圈,然後開始工作,直到一點多才睡。

但我也是沒意志力的人,我因此沒有打膽經,更別說運動,我沒陪小乖托托玩,沒幫他們梳毛,也沒有準時12點睡覺,以確保第二天有精神再上一天班。

當然,也沒寫blog。

但因為我工作了,我對自己的工作狀態比較安心(雖然還是沒完成),感覺我武裝好了自己,而不是脆弱無防備的上戰場。會議室裡必然而來的攻詰與質疑,不會因為你的確提前準備就變少,但至少不會連自己想的是什麼,想要怎麼作都沒辦法好好的說明白。

我的標準就是這麼低,我只是臉皮薄,不希望出醜,我只是怕人發現我沒想好,沒想清楚,或退而求其次,沒把問題問對。我就只是怕丟臉而已。

我之前就發現了,年輕時曾狂熱的想昇官,想被肯定,但現在的動力來源很大一部份已經不再是追求高成就,而是為了避險。只是雖然目的不同,我仍然把工作的priority調成最高,把大部份的時間與精神保留給工作,然後missing掉其它的生活目標。

從此,我從心理上與promotion絕緣,但有成功避掉危險,萬福金安了嗎?看來是沒有的,我終日惶惶不安,隨時深恐大禍來臨,教人如何趨吉避兇的後宮甄嬛傳(是嗎?)因此深得我心。而我其它的生活目標,也就是那些真該是我人生意義的事,第一既名單貧乏,第二,就之前說的,通常是missing了。

這樣子寫下來,我知道我理解/面對人生的架構,順序,流程,或說是概念模式 (conceptual model)肯定出了問題,但我現在還找不到關鍵的問題在哪裡,以及該怎麼解決。


說到概念模式 (conceptual model),這是我在設計心理學大師Donald A. Norman的Living With Complexity裡學到的詞,維基上的解釋是:概念模型(英文:Conceptual Models)在電腦人機互動領域中,概念模型指的是關於某種系統一系列在構想、概念上的描述,敘述其如何作用,能讓使用者瞭解此系統被設計師預設之使用方式。

而我理解的簡單一句話說明是:人學習/了解一個系統/事物的思考架構。

嗯…我想這一句話不夠清楚,也不夠一針見血(以上兩點都是我現在常常得到的評語),所以還是得回去翻一下書。但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概念模式,依照這個模式去理解,與世界溝通。

學到這詞之後,發現跟我現在的工作習習相關,因為我常常必需生出一張言簡意賅的圖向所有人解釋一個大專案的scope與運作方式。而生出這張圖,用這張圖和觀眾溝通,這就是提供一個概念模式,讓你的產品/計畫,可以順利的跟使用者作社會化的互動。

所以就如大師讓我學到的,不是設計一個實體產品,或是一個網站才叫“設計“,服務體驗也是設計,作業流程也是設計,只要牽涉到互動體驗的一切,都可以說是“設計“。

所以我也是個設計師,只是工作上既無法成功的sell我的概念模式,生活上,我的概念模式應該有big troub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