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遲來的新聞感想。
之前因為工作關係所以恢復了大量閱讀產業新聞與電子報的習慣,突然讓我回憶起10年前網路界生氣蓬勃的年代,同樣許多新聞,分析,評論,新的公司,新的人物,還有每天參加不完的記者會。後來泡沫化之後,這些事情好像沒發生過一樣的消失的無影無蹤(也或許只是我消失),但這幾年因為Google,因為Facebook,因為Youtube,還有因為許許多多的新創服務,網路業看來又重回鎂光燈之下,再度成為世界的焦點。
不過,身在網路界多年,我一直沒覺得什麼崩盤,泡沫,或是再度掘起這種事,這些名詞或動詞,其實只存在在股價與投資人心中。因為網路從發明開始,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而且只會愈來愈深入我們的生活,從單純的技術名詞,成為改變生活甚至社會型態的現象與文化勢力,這樣的進程一直存在,從未減緩,終究(而且對新世代的孩子來說已經是)網路只會是平常生活的一部份,就跟其它發展百年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電視,一樣平常(但數位落差的複雜程度的確遠超過電視普及的推廣,我沒打算論及這困難議題)。
總之,我只是看到這篇为什么网络并没有伤害到电视?有感。
在十多年前,我身處的產業環境,就不停的討論/預告電視退位的時候到了,只是沒人知道這時候是何時,但許多的產品與服務,其實都是根植於這樣的立論基礎進行發展,或作瓜分(我就曾經作過一份又份的Sales kit告訴人家投資電視不如投資網路!)。只是從年輕時的熱情宣教,到今天的冷眼旁觀,反而可以好好看待為什麼網路沒有傷害到電視這件事。
認為兩者之間會此消彼長的觀點,是基及人類時間資源有限的前提,但其實現在網路的發展,已經證明它不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術,或一種資訊來源的管道,網路已經在使用者的“經營“下發展出自己的行為模式,文化,與獨特語彙,然後再反向回饋改變了使用者的生活,於是資源不變並有限的前提就已經受到挑戰了,例如現在多少人行動之間也上網,或是邊上網邊看視,看看書邊上網?
除此之外,其實我真正有興趣的是(好長的舖陳),網路從來強調的是及時,互動,個人化,方便建立人與人之間,或特定團體之間(家族,粉絲,朋友圈)之間的關係(我是說方便建立,我沒說品質良好),但或許,我們的心裡還是對於:定時不可更動,單向不可預期,大眾意見好追隨有著強大的依賴與依戀?
所以,雖然是有網路上發起的事件/運動/內容,最後躍上新聞成為頭條(最讓人無法忍受的就是週末假日的網路好笑影片集錦),但是不是必得經過這樣的“蓋章“認證,芸芸大眾就此才會認知價值?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講了經年,但除了內容豐富度的問題之外,是不是觀眾還是習慣在固定時間看固定節目,因為被綁住了才得以建立生活習慣,甚至建立買賣雙方的信任關係。
就像我在晚上10點,會用Line和摯友K討論康熙來了,但如果給我一年份的康熙來了任我看,我想我連點都不會點;雖然我會錄下Maggie的魔法廚房來好好研究食譜作法,但我也期待定時定點的節目播放讓我充滿期待,趕不到還更增添價值。
不過我最近才思考marketer是如何的被自我的生活背景影響判斷,所以我對講到好服務必舉AE的主管感到不以為然(還有買了捷運廣告但沒人看過,因為主管都開車。這時我只能說我還是比較認同日本公司的現場主義),而我也非真正的網路世代,所以同樣的題目,會有不同解答。只是社會的汰換與演進需要時間,倒也不是唯有主流觀點才有研究價值,未來也說不定會有老人絕對定時播放電視台的需求,沒有複雜的隨選操作,相同時間打開就看的到熱門連續劇,好讓老人不會錯過任何一集,還可以因此討論劇情交朋友…是的,我又因為自身的背景影響,開始思考老人商機了。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