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一切都是因為怕


因為看了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才開始想看大逃殺 BATTLE ROYALE。飢餓遊戲基本上是青少年小說的規模,通暢易讀,但對我來說還構不上文學作品的嚴謹標準,主角人物的心境描寫有時會有落拍的頓點(光是男主角之一的誓死護花行為我就覺得很詭異),但因為故事架構本身的戲劇性,還是相當引人入勝,但也是這點在網路上引發抄襲的討論。

會這樣說的網友我想應該都是亞洲區的讀者,因為大逃殺就我所知應該沒有英美譯本,而電影版其實和小說的精神已相去甚遠,只保留了互相殺戮的戰場情節。而讓飢餓遊戲被指“參考“或“抄襲“大逃殺的原因是,兩者都是集權國家為了加強對國民的控制,而以挑選青年少互相殘殺至一人的“遊戲“作為故事主軸,而相比之下,的確後者更深入了某些人生黑暗面的描繪與作者對人性機械化的理念闡述。


(因為怕文章太長冷場所以貼一下飢餓遊戲電影版連結)

不過,飢餓遊戲其實是三部曲,我沒看的後兩部據說已經跳脫單一遊戲的格局,從消失的12區開始探討的是國家/社會觀,這或許才是這套書的價值所在。而且就第一部來說,我也覺得加入了全程轉播殘殺遊戲的實境節目概念,是它不同於大逃殺的時代觀點(大逃殺開始創作於1996,出版時是1999),只是,很多時候還是有種“可以再講多一點“的隔靴騷癢感,畢竟現在的實境節目之瘋狂,真的只差沒現場殺人而已。

而大逃殺呢,在作者仔細的一一交待每一位學生的殺人/被殺/死亡過程之中,我一直被各式各樣的情境激盪著自問許多問題:我會加入遊戲開始殺人嗎?我會相信別人嗎?我會抱持著希望,還是最終選擇自殺?

作者高見廣春這輩子就寫過這本書,但也讓他名利雙收(據說一出版就大熱賣我想應該是很有利吧?),而我覺得要交待這本書其實一定要看他的自序:

此外,說不定各位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之前,就已經先接觸過了已故的深作欣二導演拍攝的電影版,或是田口雅之先生的漫畫版(PA:在台灣出到第10集就被下令禁止出版了)。這些版本和小說版(嗯,基本上這才是原作)的不同點,除了某些細部設定不一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整體氣氛」的不同。

…深作版在某種意義下要表達的是「世代間的代溝」,也可以說是在探討大人和小孩之間的關係。若更深入探究其本質,可以說電影版作品的宗旨是:「在這個惡意也好、暴力也好、偶發狀況也好、小小的幸福也好,全都混在一起的大雜燴的世界裡,人們只能四處奔走,掙扎抵抗

…田口先生的表達方式(包含以娛樂性優先這點)就和我的比較接近…如果說有微妙的差異,那就是田口先生的作品裡對人性有一種完全的信賴感(或者說是「愛」)。而我個人對人性的看法倒是有些冷漠的。也可以說,雖然我不敢自比遺傳子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但我是以觀察機械運作的角度來觀察人的活動。這部作品中,有一個角色的行為正如同機械一般。而我們即使不體現得那麼極端,但也都背負著機械的宿命(由誕生步向死滅)。或許因為我自身有這樣的感觸,因此在這個小說版(請容我再次強調這才是原作!)裡多少充斥了些帶著諷刺意味的氣氛。然而,這並不是說凡事都不重要,不需要去珍視、在意。相反地,我想表達的是:「正因為人生如此,我們更應該有我們必須去重視的事物。」

所以在一幕又一幕的死亡場景中,你不會覺得作者試圖進入為你解說為什麼他要殺人?為什麼她要選擇開槍?他只是進行設定,然後演員開始動作,你看到滿天血花,腦漿內臟齊飛,思考如果是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碰撞?然後我覺得自己其實是同意作者的,人生有愛,但不一定愛能克服一切,光是恐懼,就可以讓事情完全不同,因為害怕被騙,害怕死亡,害怕別人的害怕,裡面很多學生都因此發狂,活生生的把自己送上死路。

離開了書本,抬頭看看這理應規律節制的真實世界,很不幸地我發現,驅動我們行動的仍然是恐懼,因為怕被主管樵,怕被同事搗,怕在這個位子不保,怕想要的工作要不到,因為害怕我們作了很多積極的補救,但也因此作了很多無謂的抗爭,對著黑影就開槍,最後還真的射到恰好經過的無辜路人。

如果每天的生活我們都可以若無其事的傷害別人,那麼真給你一把槍,你能果決的把對方的頭轟了嗎?畢竟你不轟人,人會轟你,同樣是為了生存,似乎也沒這麼難。AL在聽了我描述後說,她應該會一開始就選擇自殺,而我有點猶豫,在看完整本書後,我決定(還好這是不用成真的決定)還是應該先好好的活一陣子再考慮要不要自殺的問題,向來膽子小的我,不知為何在看了高見老師仔細的說明腦袋吃了一顆貝雷卡whatever的子彈會是什麼感受之後,突然覺得左右也不過就是腦袋開花(因為這個遊戲是只有你死我活,沒有半死不活),所以乾脆大幹一場才不虧本。

但也是這般反應,才讓我更可以體會習慣打電動遊戲的新世代年輕人,為何會對死亡無感,因為在機械化的操作之下,所有的意義都會消失,所有的感受都會遲鈍,人生從此輕鬆自在,但也從此沒有人生可言了。

這可能就是高見老師說的:「正因為人生如此,我們更應該有我們必須去重視的事物。」,我們不是理想化的清高,我們只是想為自己保留一點生命的價值。

所以如果有任何政權要逼迫人性至此,都是可恨的,身在二次戰敗國的日本,高見老師顯然對此也非常有意見,只是不知道日本人自己怎麼看待這樣的背景設定。

最後,縱然這本小說盤踞我心中許久,我還列出最喜歡的死亡情節1、2、3名(千草貴子戰鬥後被相馬光子追擊,三村信史身體都被轟掉一半後仍引爆炸彈還以顏色,還有內海幸之帶領的女子軍團大亂鬥都是我的愛),但我也有不滿的地方,就是日本小說不知為何,非常喜歡塑造“完美角色“,從我開始看日劇,漫畫,以及小說之後就發現,不管是哪種類型/哪個作家的創作,裡面常常會有一位Mr. Perfect,從外在長相到內在智識程度,都是遠遠超出同儕的鶴立雞群,但這實在太不現實,放在大逃殺這種劇情裡更有淪為膚淺英雄故事的危險,畢竟要看英雄看復仇者聯盟就好了,其它時候靠自己或其它普通人可能比較實際。

最後也貼一下電影版的大逃殺,本來很想看(還有柴崎幸!),但知道改成是老師和學生的對抗之後就覺得沒意思了。

(北野武講的英文好逗趣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